独生子女家庭,指父母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。
1978年,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写入宪法。直至2016年,修订后的计划生育法规定:“国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”。
在施行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下,中国诞生了大约1.8亿左右的独生子女群体。
这些在幼年时饱受宠爱、少年时精心呵护的独生子女们,已经陆陆续续的迈入了三十而立、四十不惑的年纪。
第一批80年代的独生子女们或许已经感受到——巨大的养老压力,近在眼前。
四位父母渐老 两个孩子还小
这是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获奖作品《独生子》,他守护在父母床边,背影中透出沉重的压力。
他是现在的我们,也是不久之后的我们。
有人感叹:不敢病、不敢穷、不敢远嫁,因为爸妈只有我。
有人说:能住在一起就不错了,就怕没床位,分别住两个医院。
还有人评:怕听到自己父母生病的消息,更害怕听到双方父母都生病的消息。
前不久,一篇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》的文章引发无数共鸣。
主人公在北京有房有车,事业有成,在别人看来,他已经算是不差钱的中产阶级了。但是岳父患病的29天里,几乎掏空了他整个家底。
他跟老婆都是独生子女,老人一生病,这个小家庭必须扛起所有的责任。
四位父母渐老,两个孩子还小
中年独生子女们的危机,已然到来。
昂贵的孝顺
我有一个深圳的朋友,独生子,请了一个全职保姆在家照顾卧床的母亲,保姆费、医药费、其他生活开销,不算自己的小家庭,一个月就要花费2万余元。连邻居都说“老太太命真好,有这么孝顺的儿子”。
可这样的孝顺,对大多数人来说,太过昂贵。
没有兄弟姐妹,没有手足同胞,想让父母安享晚年生活,独生子女们没有退路,只有迎头而上。
转变观念 开拓思路
幸运的是,作为80、90年代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们,他们接受了出色的教育,拥有一流的眼界与见识,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,更相信专业与科学的力量。日前,国家大力提倡的新型“医养结合”养老机构,走入了他们的视野。
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
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养老院。
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注重医疗、康护、精神娱乐、养生等为一体,能够提供24小时专业看护、高品质的医疗服务、高大上的硬件设施、专业的适老化设计、丰富的文化生活等。根据老人不同的身体状况,提供不同级别的护理服务。
这样新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出现,让更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难题迎刃而解。
比如在长春的养生宝地——净月,就坐落着这样一家规模大、实力雄厚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——长春净月颐康医养中心。
颐康医养中心拥有占地近三万平方米的颐康公园,紧邻净月潭国家森林景区。山林葱茏间,漫山遍野的鲜花盛放,鸟儿欢鸣。
颐康的住养房间举架高,通透敞亮,有阳光照射,实木家具一应俱全,温馨舒适。独立卫生间里的紧急呼叫铃、适老化扶手与座椅等专业设计,彰显高品质的居住环境。
作为唯一一家同时拥有综合医院、康复医院,并与中日联谊医院协作的养老机构,能够为住养长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床旁医疗、口服药帮助、床旁康复等医养康护服务。
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就医风险高的特殊时期,颐康“医养结合”的优势愈发凸显其重要性与必要性。
更好的选择
现在,很多名人在年老后都主动选择住进心仪的养老机构。
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,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钱理群夫妇,就把书房搬到养老院,继续潜心著述。
老一辈著名演员牛犇,选择在养老院里安享晚年。
著名演员“牛大姐”童正维和老伴儿,相中了上海某家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,愉快的在那里生活了三年多。
"
孩子一开始反对我和老伴儿来养老院,说每个月花一万块请保姆照顾我俩。但他们不知道,人老了,需要朋友,更需要专业医疗。成天和保姆在一起的生活,我不喜欢。 ——童正维
"
高品质的机构养老服务,更能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。从生活、餐饮、娱乐、保健、医疗、社交等方面,为长者打造一处幸福的晚年家园。
它让年纪渐长变得安心、值得骄傲;
它让长者们积极主动的去追求自己的价值;
它给了独生子女们一个更好、更放心的选择。
在高品质的养老机构保驾护航下,让退休变“退修”,让“夕阳”变“朝阳”,让从容、美好、幸福的笑容,再次绽放在长者与亲人的面庞。
发表评论:
请遵守《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》